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促使着当代作家经久不息的思考和探索,作为二战以来具有特殊境遇的日本,虽然经济高度发达,却无法掩盖人性和精神内心的弱点与困惑。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最顶峰时期的文学作品紧贴社会现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描绘了人们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生存的不确定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都需要一种精神寄托。此时文学就起到桥梁作用,人们通过文学进入精神的世界,徜徉于心灵的海洋,文学的疗愈功效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以“文学治愈”为主题的检索式在中国知网检索系统中搜索,能够检索到379条记录,探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治愈性文学的形成和文学作品中治愈元素的体现。王波(2007)在《阅读疗法》一书中指出,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文学作品就具有这样一种阅读疗效。李林(2015)在《治愈性文学的生命体验》中提到:治愈性文学可以称为心灵文学,它净化人们的心灵,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和不安,治愈性文学却是给予心灵宁静的安抚和慰藉。韩思齐在(2010)《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中简述治愈文学运用了温暖暧昧的感情等元素,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安稳的生活状态,给予了处在心灵孤独无依之中的读者以美好而释然的希望。刘英杰(2010)在《浅析<且听风吟>中村上春树式的乡愁》中通过讨论村上的乡愁,分析出村上春树的文学带有治愈性。村上春树治愈系代表作《海辺のカフカ》令读者在同化式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理治愈, 从而深刻的反映了治愈这一当今日本社会的国民性主题,探寻出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上田纪行(1989)在《覚醒のネットワーク》中首次使用“癒す”一词即“治愈”,提出人们借助以治愈为目的的文学作品、音乐戏剧等重新构造精神网络。吉本(1995)在《B級BANANA》中认为,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主人公一同进入到超现实世界,而解除现实中的烦恼与痛苦。
总结先行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学作品的治愈性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国外对于文学治愈性的研究比较少。并且国内外从特定背景环境以及不同对象方面探讨文学作品治愈性的研究更是较少涉及,本选题将从个人、社会等层面,结合泡沫经济的时代特点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治愈性功能。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在日本,治愈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在许多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和潜意识中起着持续而含蓄的作用。治愈系的背后包含着日本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存价值观,反映着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发展。本选题想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日本文学作品中“治愈系”的因素,并通过《キッチン》这一具体作品,研究日本“治愈系”文学的定义,解析“治愈系”文学独特的创作魅力,以及文学作品的治愈功能对整个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