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动画《十二国记》改编自小野不由美(2002)创作的同名奇幻小说,是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经典之作。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世界,这个世界由12个国家组成,每一国都必须有相应的王和麒麟,才能保证不受天灾和妖魔的侵袭。其中,麒麟作为天命的代行者,选择下一任君王,担任现世君王的辅佐官,同时,又具有与神话中的麒麟不同的神秘能力。主人公中岛阳子,原本生活在日本(本作中亦称蓬莱),被十二国之一的庆国麒麟带入这个奇幻的世界,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君王,并讲述着这个世界各国的奇幻故事。
麒麟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瑞兽,是古籍中记载的神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麒麟是麋身、牛尾、一角,麒为雄,麟为雌。(麋即麋鹿,又名“四不像”,其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传说麒麟为应龙之子,在宋代之后,其形象逐渐向龙形演化,麒麟艺术品上开始出现鳞片和鬃毛。明清时期,麒麟图案作为一品武官的标志被纹在官服之上。民间亦有“麒麟送子”一说,源自东晋时期王嘉所著《拾遗记》中有“麒麟吐玉书”的传说。而现今的中国民间年画中,麒麟也作为吉祥的象征经常出现,有镇宅、减灾的意义。
西方传说中亦有麒麟的存在,头生一角,以“独角兽”之名为人们熟知,是智慧与纯洁的象征。然而近代以来麒麟被一些西方人刻意曲解为拜金主义的象征,也就是所谓“金麒麟”,实在令人唏嘘。
许秀娟(2003)翻阅典籍查证,麒麟传说随遣唐使来华传入日本,并且因其“仁”的意象为统治者所推崇,很快在日本传播开来。此后,日本人民在学习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于麒麟的幻想,将麒麟的鹿身改为马身,并融入西方圣兽的形象,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麒麟形象,在舞蹈、建筑、美术、瓷器等方面都可见其存在。日本最古老的麒麟位于奈良正仓院,8世纪时,由遣唐使从长安带入日本,如今正仓院还保留着许多唐代传入的麒麟艺术品。东野圭吾(2014)的小说《麒麟之翼》中,多次提及了日本桥的“麒麟之翼”青铜像,铸造者独创性地给神话中原本无翼的麒麟加上了翅膀,象征日本明治时期的经济腾飞,著作中的受害者为了救赎儿子在生命的最后坚持爬到麒麟像前的行为,又使麒麟被赋予了希望的象征意义。
焦素娥(2011)研究认为,《十二国记》中的各种官员名称、各种礼仪制度、治国方略、甚至世界的设定都与儒家经典 《周礼》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中的妖魔形象则与《山海经》有直接的联系。其中的音乐也非常有中国古典气息。主题音乐基本全是以二胡演奏的,一些著名的曲子如《思芳歌》、《月迷风影》等,也都由中国传统的乐器竹笛、古筝、二胡等演奏。
另外,李星(2016)在对研究其角色设计时表示,《十二国记》在对中国元素的借鉴上十分深入,故事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基础架设世界观,场景及角色造型也参考了中国传统元素,这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
《十二国记》的背景虽然设定为架空世界,但从其建筑、音乐和政治形态看来,是一部毫无疑问的经典中国风作品,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国元素的恰到好处的应用组合。并非照搬中国典籍,而是将其与日本特色相结合,加以自己的艺术创造。使古老的礼节和制度不再晦涩难懂,更易让人接受,又有其独特的趣味性,虽是虚构,似乎又有史可考,引发读者的想象。外国的作品尚且可以成功地创造出“麒麟”神兽和12国,表现出中华元素之美,我国的文化作品若能参考这样的手法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必能得到发扬。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十二国记》为日本奇幻小说作品改编的动画,作为主要角色的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本是源于中国的神话意象,在传入日本后,经历了时代的变化、外来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现代日本麒麟的新形象,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发扬。中国作为麒麟传说的发源国,山东巨野县为中华麒麟文化的发源地,2008年,巨野县的“麒麟传说”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如今关注麒麟的人寥寥,麒麟文化亟待传承,否则将渐渐消失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研究《十二国记》中的麒麟形象,可以追根溯源,剖析其中蕴含的中国元素,探究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可借鉴因素。
另外,《十二国记》中除了麒麟辅政的独特设定,在文学创作手法上也独具一格。庞大的世界观设定、各式人物与妖怪的形象刻画引人入胜,尤其是其中引用的《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给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真实性。这种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值得借鉴,在现代中国动漫作品中也值得借鉴。通过对这部作品中角色的分析,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从而引起读者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