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相异译本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2-0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享誉国际。作为新感觉派的旗手,他的作品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地表现人体的美。其空虚的幻影的描写,成为日本美的另一种象征。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近代杰出的人道主义作家与“爱学”家有岛武郎曾提出一条富有说服力的艺术创作原理:“爱是生艺术的胎”。显然,川端正是遵循这条创作原理,将恋爱作为自己创作的无尽源泉和永恒主题。他在1934年发表的《抒情歌》中写道:“爱是天地万物与人心的桥梁。失去了爱情,花香鸟语便失去了意义,成为空虚”。另一方面,爱情的主角本应由男女双方构成的,但在川端的笔下,主角竟然只有女人。对此,他曾再三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出解释。1937年,川端康成发表了《雪国》,他在里面写到:“能够真心去爱一个人的,只有女人才做得到”。而在1981年发表的《女性的气质》中,他说:“女人比男人美……是永恒的基本主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这一女性的品格,创作力就会衰竭,就会失去魅力”。女性美成为川端审美意识追求的主要内容,他笔下的女性也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

『伊豆の踊り子』就是充分体现川端式特有文学特征的代表作。小说充满了诗意的美好,同时带有些许对现实的悲悯。川端康成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他在尽情展示女性美的同时,还加入了不尽人意的现实性因素,使得这些形象多带有一定的悲剧性。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其对女性形象的巧妙刻画。笔者希望通过对比分析『伊豆の踊り子』中文译本中关于女性角色描写部分的翻译,更好地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进而理解川端康成所诠释的女性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曾一度风靡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译者对其作品出色的翻译。然而,由于受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往往会赋予作品以不同的内涵。本论文在众多译本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叶渭渠译本和林少华译本予以比较分析。

据笔者了解,两位译者都曾留学日本,具有深厚的日语语言功底,所以在对原作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但由于受到其自身的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阅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原文时译者所做出的选择与态度就会有所不同。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伊豆の踊り子』中有关女性角色的具体译例对叶译、林译予以比较和分析,并试图探究造成其差异的根源。

叶渭渠、林少华两位译者均为日汉翻译方面的大师。从1981年开始,叶渭渠翻译出版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川端康成小说选》,尤其到了日本后,叶渭渠继续翻译出版了川端康成的《千只鹤》、《睡美人》、《名人》、《掌小说全集》、两卷本《川端康成散文》等名篇佳作一百七十多篇, 一百多万字。其翻译川端的作品获学术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中国学者王向远认为:“叶先生翻译川端康成的作品,质量可靠,选题精严,是影响较大的译本。”日本学者千叶宣一说:“叶渭渠的专著《川端康成评传》及译作成果,足以说明他居于外国,包括欧美在内的川端文学研究界的第一位。”而林少华则是村上春树作品翻译的第一人。从1988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他涉足村上文学已达20年之久,总共翻译了村上38部作品,是中国翻译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译者之一。可以说,在中国,“林少华”这个名字已经和“村上春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林少华翻译的川端康成的作品仅有《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也远不及其村上春树作品译本所产生的反响之大。

事实上,在文学翻译界对于叶派和林派的翻译争鸣也曾不绝于耳。

2011年,日本东京大学中文部教授藤井省三在其著作《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一书中批评林少华用“文语体、书面语体”来翻译用“口语体”书写的村上作品,没能忠实地传达村上作品的韵味,太过“浓妆艳抹”。针对藤井的批评,林少华曾表示,“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我很欣赏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之说。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要大而化之,译文读出来不要像翻译体。这种翻译在审美境界和作品意蕴上是更大的忠实。”而面对二人之间的争论,叶渭渠曾表示过:“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要追求‘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但是,这种再创造只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追求‘信’,然后再追求 ‘达、雅’,三者之间要保持平衡。‘再创造’不是‘你创造’。”可见,叶渭渠和林少华二人秉持着截然不同的翻译理念。

翻译界对叶、林二者的翻译研究已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是对二者『伊豆の踊り子』译本,尤其对其作品的女性形象描写翻译的比较研究尚显匮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充实,具有现实意义。

在笔者看来,叶渭渠的翻译偏重于直译,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他所采用的译语纤洁简约而又不失东瀛的物哀、幽玄与风雅的气息,尽可能保持原著的风貌。叶渭渠对女性形象描写部分的翻译更注重于体现川端式的语言风格,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现川端康成的女性审美观。而林少华的翻译标准是在努力还原原作的文学性、保持其美感和格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其转变为让读者容易亲近并接受的文字。他追求文学翻译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力求用更美的文字再现作品。林少华对女性形象描写部分的翻译更注重于体现传统的日本风格,展现女性角色的日本式风韵。两人在翻译理念和翻译技巧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翻译风格也在各自的译本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笔者希望通过对《伊豆舞女》的叶、林二译本,尤其对作品中女性角色描写方面的翻译予以比较分析,进而加深对川端康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够为今后对于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的规律方面提供参考。


上一篇:坂口安吾《日本文化私观》解读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