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石田衣良本名石平壮一,1960年出生于东京江户川区。1983年成蹊大学经济系毕业。七岁时就想当作家,却因为成功之路不容易,且对人有轻微的恐惧症,先在别的行业转了几圈,做过地下铁工人、保安、仓库管理,也曾任职日本广告公司,最后以自由文案工作者身份活跃于业界。石田衣良初试啼声的第一部作品《池袋西口公园》一出版即跃居图书畅销榜榜首并摘得“ALL读物推理小说新人奖”的副赏,接下来更以第二部作品得到了日本最具权威的大众小说奖“直木赏”。2001年的作品《娼年》和2002年的《骨音》分别为第126回及第128回直木赏候补作品。2003年以《4TEEN》获得第129回直木赏。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青少年犯罪小说、经济犯罪悬疑小说、情欲小说、爱情小说等都是他的创作领域。在当今日本文坛少壮派作家中,石田衣良可谓风头最健的人物。他被评论界誉为“捕捉现代感觉的妙手”,作家曾志成则称呼他为“作家贵公子”,日本读者更把他当成日本文坛的“裴勇俊”。
1997年,石田衣良的处女作《池袋西口公园》问世,该书在日本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且与随后出版的《计数器少年》、《骨音》、《电子之星》、《反自杀俱乐部》、《灰色的彼得潘》等多部作品自成一系列。《池袋西口公园》系列丛书每部小说都包括四个短篇故事,通过主人公真岛诚和他的朋友串联在一起。每个故事都是一个犯罪事件,以真实的池袋街景为小说舞台,以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为主角,以清晰明快的叙述方式,揭露了当今日本青少年中的种种问题。
为什么石田衣良以问题青少年为主角?笔者认为这与社会现状及石田衣良的个人经历有关。
最近,在日本,青少年犯罪事件不断增多,这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的问题。有位日本学者这样说过:和过去相比,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什么都没意思的青少年增加了,这些孩子想做些什么,却又找不到想做的事情。于是,这些想做些什么是却又在循规蹈矩的社会环境里找不到想做的事情的孩子们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选择了做一些与社会所认同的观念相背驰的事情。与青少年们相关的社会问题也由此而生。如“遁世青年”,援交少女,自杀青年等问题。“遁世”是指一些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青少年出现了精神颓废、对人群恐惧等病态症状后逃避现实长期躲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的现象。据日本官方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遁世者的平均年龄为26.7岁,其中有32%的遁世者年龄超过30岁,遁世者中男性占77%。而与援助交际相关的报道显示,很多日本中学女生放学后,穿着暴露的衣服通过“交友网站”或“电话俱乐部”进行性交易,据日本媒体报道,援助交际在女中学生中的比例高的惊人,高二女生中32.3%有援助交际行为,高三女生更高达44.7%。而与自杀有关的社会问题更是不必说,日本自杀率高居世界前列早已为世人所知,在过去十年里,日本每年自杀人数都超过3万人,相当于每15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自杀人群正在不断向低龄化方向发展。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另一方面,就石田衣良而言,他曾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这样说道:我大学毕业后打工打了一段时间,那时可以算是社会底层。我当时看到的整个社会和自己的心态影响了我的作品。笔者窃以为正是石田衣良做过地下铁工人、保安、仓库管理的这些工作生活经验才使得他将目光着重在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而他对人群有轻微恐惧症的症状经验促使他去关注同样因为心理原因产生各种问题的“问题青年”们。
为什么石田衣良将故事发生的舞台选在池袋?作家新井一二三曾写道:在东京人的印象中,池袋一贯是很土气的三流繁华区,没有银座的高贵、六本木的洋气、涩谷的时髦、新宿的次文化。连地标六十层高的阳光城大楼也是盖在巢鸭监狱旧址上。就是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区,聚集着很多不良少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问题青年们。在《幽灵旅行车》一文里,有个“遁世青年”常年“御宅”足不出户并每天定时向窗外某个方向观望,正是靠了他这种不可思议又稍稍变态的行为为找寻失踪少女提供了重要线索。而《池袋西口公园》一文中的小光和《计数器少年》中“妖精之庭”里的明日美可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援交少女。前者因家庭原因——父女乱伦导致女儿身心俱创以致于她想让其他女孩也同样受到伤害;后者明日美不认为援交是可耻行为,甚至单纯认为这是一种既轻松又合法的赚钱方式。在《反自杀俱乐部》一文中,一个变态狂专门通过BBS号召人们自杀,主人公真岛诚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结成反自杀俱乐部拼命挽救那些因种种原因想自杀的人们并竭尽全力揪出互联网上诱导人们自杀而不断张开死亡之网的“蜘蛛”。
作者石田衣良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讲述了形形色色存在各种问题的青年们的事情,传达给我们在日本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存在的信息,号召我们去关心关注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青年们。
通过阅读并深刻分析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园》系列丛书,以三种问题青年角色——足不出户的“遁世青年”、援交妹、“自杀族”为例,分析造成他们成为“问题青年”的原因、作者塑造这些角色的目的、以及这些“问题青年”的共同点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书中这些“问题青年”所影射的日本的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省,为防止在中国出现类似社会问题以及出现类似问题后如何解决应对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对中国青年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