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两国的国民性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1-2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世界人均寿命的统计结果显示,日本人多年位居榜首。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公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资料》显示,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继续保持83岁,与欧洲国圣马力诺并列世界第一。而人均寿命和国家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是息息相关的。观察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不难发现发酵类食品在日本人的饮食结构里占很大比重:纳豆,味增,酱油,醋饭,清酒,茶,等等发酵类的食物,都是日本传统饮食的代表。而近年来,日本的科研人员经对发酵食品的长期研究及实验得知,发酵食品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有与药品相当的健身功效。故日本的保健医师们建议:现代人应该提醒自己每天摄取一种发酵食品,这样可以维持健康、促进长寿。

然而反观日本的饮食构架,中国传统饮食素材处处可见,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历史上隋唐时期,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华文明,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遣唐使,之后日本朝廷又曾派遣唐使十多次。据日本学者渡边实在《日本食文化史》中的论述,日本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后模仿中国设立了宫廷饮食机构,用以运作宫廷的日常饮食和庆典。鉴真在日本弘扬佛法、兴建寺庙,在唐招提寺内聚集佛徒学习,并提供食宿,传播了佛教的素食料理,豆制品也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除了豆制品之外,如茶,拉面,豆豉等在历史上都找得到中国向日本传播的身影。但为何如今的发酵类食物转变成日本独有的特色,成为日本的饮食习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而中国却没有将其发扬光大呢?

这引出了这次研究的意义:关于两国国人的名族性,即习惯,性格等。中国人以“和”文化为基调,除“味”以外,中国饮食文化审美观念中蕴含着“和”字的博大精深。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饮食不只是要把食物作熟,最好要“调和”,把食物自身特有的怪异味道去除,互相调色,调形,调味,三种调和过程,让发酵食物以调味品:豆瓣,豆豉,酱油,醋等方式存在,甚至在烹饪过程中还有加入料酒和茶叶。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中日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也有将两国的饮食习惯分开来看,从饮食文化特征来研究两国人的性格特征。但从同一品类食物的制作工艺,历史发展和使用,食用习惯的区别来谈两国国民性的对比的确实不多。但这引起了我不少研究的兴趣。这次的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发酵食品在两国的发展对比中,寻找两国国民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学习对方的优点,例如崇尚自然,工匠精神,对美的极致的追求,但也要保持自己国民特色:以“和”为贵,以于未来两国各自发展,外交,文华传播中,融入各自优秀的传统美德,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

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发酵食物作为切入点,对中日两国发酵食品的现状开始研究,寻找两国发酵食品的特色,再追溯历史,讨论发展过程,并从中研究,寻找和总结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以豆制品发酵物为主,茶类酒类为辅的食品历史,传播,发展,工艺,现状,和两国人民对发酵食品的制作方式和使用方式,看两国的民族人民性格与文化差异。最后将提及当今社会的发酵食品发展趋势,逐一进行撰写。

第一章节的序言将阐明本次课题选取的契机,即近年来日本乃至整个亚洲掀起的纳豆等发酵食品热潮的现象,以及生物,化学,医疗,美容等领域此起彼伏的发酵食品研究热,来冷静阐述这种食品的背景历史(中国源头)。这个章节也会阐明研究目的以及写作动机,即从饮食本身来看两国的国民性,并且能够涉及引入所收集的文献,刊物。

第二章:阐明发酵食品的概念介绍,种类排比,以及中国,日本发酵食物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今社会人们的发酵食品实用习惯,认识,态度。

第三章:从历史人文角度谈日本发酵食品的引进,发明,发展,以及从如今较有特色的日本纳豆,味增,和清酒等,单一发酵食品的复杂工艺,看日本的工匠精神以及对极致的美的追求,以及崇尚自然和养身的意识。此章节将占比较大的比重。

第四章:中国发酵食品的发展概览,传承,传播,并且讨论从豆制品开始的发酵食物延伸到如今处处可见的豆豉调味料,醋,怪味等国人的食用习惯,烹饪方式,看中国处处以“和”为贵文化。  

第五章:总结讨论中日民族性格区别,两国发酵食品的如今发展,科学研究以及发展趋势,讨论当代人民对于让食品满足“味蕾”的同时,渐渐开始注重发酵食品本身的营养健康价值,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现状。同时对本次课题中所存在的不足和提出今后需要改善的地方。


上一篇:敬语的错误使用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村上春树受美国文学的影响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