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背景、意义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等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服务。在社会生活、工作与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愈来愈高,人们的体力劳动与运动大大减少。人们更多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局部劳动。这使得人体的负担加重,体力与免疫力不断降低。基于此情况身心健康问题不仅成为学校的教育问题,还成为了社会问题。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各种活动。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也可以说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体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自从体育产生以来,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
本论文以中日两国学校体育历史研究为视角,研究分析中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内容变化。总结中日两国对两国体育发展的启发进行阐述。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中国学校体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入学校。但是在开始时,学校体育的内容和目标有浓烈的军事色彩。清政府试图通过体育来达到“强国”的目的,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为军事体操与军事技能为主。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设立了教育部。1912年9月至10月教育部颁布了“各级学校令”,其中包括了对体操课的有关规定,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体育法规文件。
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在教育部设立了“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在各省市的教育厅、局设立了“体育督学”或“体育股”等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193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民体育法》,规定了高中与高中以上学校体育为必修课。
新中国的学校体育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其大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建立了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条例与规定。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在“大跃进”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影响。第三阶段为畸形发展阶段,本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一方面整体上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在另一方面,相较于学校体育的其他方面,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练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第四阶段为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新时期。《体育法》的颁布,确定了学校体育的法律地位,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化的特征。第一阶段为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体育强身健体”以及“德智体三育并重”;第二阶段为“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核心是通过体育达到“强兵”、“富国”以及“以民为兵”的目的;第三阶段为“自然体育思想阶段”,强调体育应该以儿童的自然和天性以及兴趣出发,采取符合自然的体育形式和内容;第四阶段为“全盘苏化阶段”,该阶段全盘照搬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模式,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的服务的功能;第五阶段为“多元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思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
(二)日本学校体育兴起的背景
体育一词最早由近藤镇三在文省部的杂志中使用。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从明治维新开始,第一部完整教育法令《学制》的颁布,掀开了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新篇章。根据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制度内容与制度的差异,可以将日本近代史分为战前、战中、战后。其中战前时期主要分为明治时期与大正时期、昭和时期。
日本近代学校制度落实于明治前期。1878年,为研究学校体育和培养教师,设立了《体育传习所》。明治中期,本来以增进青少年和增强青少年体力为目的的体育体育教育,增加了军国主义色彩。明治后期的学校体育受中日和俄日战争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指导问题已经成为了次要,国民体育的振兴发展受到重视。
在大正时期,体育指导思想混乱的局面有了整顿。主要表现为文部省颁布的各种的文件纲要。确立瑞典体操为学校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
昭和时期的学校体育虽然有相当的自由面,但仍受军国主义影响,武道成为国民精神的主导。1937年柏林奥运会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日本的体育热潮被掀起。1941年,文省部将体育课升级为体育局。
战后几年,是日本体育变革时期。1945年9月发表的《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表明了战后日本教育的方针。1947年出台的《学校体育指导纲要》给学校体育下定义。体育教学是运动与卫生的实践过程,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对于性别的不同,应加以区别对待。这对以后日本学校体育制度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文省部修订了《体育教育指导纲要》,学校体育教学都是以健康和增强体力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