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哥儿》看作者的性格特征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1-17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选题目的

《哥儿》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早期的一部著作,行文幽默风趣,通过描写初入社会的主人公“哥儿”在一所乡村小学的任教经历,对人性的腐朽和黑暗进行了力透纸背的批判,是夏目漱石早期“明快”“外向”型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是作者以自己在松山中学等地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为原型而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因此,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哥儿”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出了隐藏在“哥儿”背后的真正主角——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把自己的性格特征在“哥儿”身上进行了戏剧性的放大,通过幽默又具有批判性的描述,使“哥儿”——也就是夏目漱石的性格呼之欲出。同时,夏目漱石被日本人尊称为“国民作家”,在日本文学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对夏目漱石的作品及其内心世界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论题,且研究的切入点各有不同,角度各异,本论题旨在通过“哥儿”的人物形象来发掘作者本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征的原因。

研究意义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名篇之一,小说赋予了主角“哥儿”鲜明复杂的性格特征,单纯,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同时又鲁莽、轻信、冲动。通过“哥儿”的任教经历,讽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宣扬了纯真和善良的美好品德。夏目漱石提倡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意识,他鼓励普通民众由被动的忍受走向主动争取自己的权利,正如“哥儿”在人心险恶的学校中不愿同流合污一样。可以说,他的小说推动了日本整体民族性格的转折和民族智慧的提升,激发了民族潜能。为战后的日本实现真正的自由民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强调人性的解放,并把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作为最终目标。因此,夏目漱石之于日本,相当于鲁迅之于中国。夏目漱石在塑造“哥儿”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从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中独辟蹊径,创造了日本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本文通过分析“哥儿”,引出作者的性格特征,从心理活动、语言习惯、行文风格等角度入手,使夏目漱石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不仅丰富了“漱石研究”,也对发扬日本传统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目前,对于夏目漱石的研究角度各异,切入点不同,研究内容也各有所长。

从《哥儿》中的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有:

向洁在《评“哥儿”形象的人格魅力——夏目漱石自身的写照》中说明了“哥儿”和现实生活中的夏目漱石的联系,和作者宣扬真善美的写作初衷,并且十分细致地刻画出哥儿在面对社会矛盾时的孤独感和正义感。吴宦熙、杜云在《关于<哥儿>中“红衬衫”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对“红衬衫”这一典型的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的刻画,生动地描绘了明治时期“肮脏、气量狭小”的日本式邪恶势力的人物形象。王艳在《浅析夏目漱石在<哥儿>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描写了“狗獾”、“红衬衣”“狐狸”“南瓜君”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体现了夏目漱石作品的批判性、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秋凉在《文学之门——谈谈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中,通过引述哥儿的思想活动,论述了哥儿单纯鲁莽、富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

从探究夏目漱石精神世界的角度进行的论述有:

高宁在《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中,系统的论述了夏目漱石的成长背景和写作历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夏目漱石。臧运发在《夏目漱石早期思想浅析》中,阐述了夏目漱石“自我本位”思想的确立过程,说明这种“自我本位“绝对不是那种“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具备公平与正义的发展自我个性的道路”。陈希我在《夏目漱石:永远的反动派》中,论述了夏目漱石“我反抗,我存在”、“则天去私”的思想,表现了夏目漱石矛盾、痛苦的精神世界。孙宁在《夏目漱石的早期和谐美学思想初探》中,论述了夏目漱石寄情于云光水影,怡然自得的美学理想境界,是“寄沉痛于悠闲”的美学处理。刘立善在《夏目漱石的“非人情”》中,论述了“非人情”即超越道德或人情,是一种带有出世特色的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前人对于夏目漱石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角度各异、各有所长,这也给我们研究夏目漱石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文学研究是聚少成多、不断完善的过程,相信本论文所作的研究能够从夏目漱石的内心出发,发掘出更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作品交织出的火花。


上一篇:《伊豆舞女》的美意识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千与千寻》中的自然观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