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背景、意义
不登校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以不上学的教育问题尤其引人注目。从不上学的历史背景来看,从明治5年开始施行上学之后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不上学的现象。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从1988年开始,每年学生不上学的记录一直在刷新。学生不上学的理由通常是讨厌学校。2001年,日本中小学校“不登校”的学生达到13万8722人,创造历史新高,2017年,中小学校“不登校”的学生也超过了134000人。在“不登校”的学生中,小学生达到了31151人,比2015年增长3568人,中学生则达到了103247人,比2015年增长了4839人。其中,缺席超过90天的长期不上学的学生达到77450人,占全体人数的57.6%。随着不上学的学生人数在加速的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问题,这时候开始使用不上学一词。
日本文部科学省表示,这些学生拒绝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现状、社会问题及学生在校期间与朋友的相处关系等,这些因素让孩子们感到了“不安”和“混乱”。学生不上学的原因和种类非常复杂,所以对于解决不上学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协助。对各个阶层而言,面对孩子 不上学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聆听孩子的内心的声音,经常与孩子们进行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开导他们并给予他们温暖和爱。另外,根据日本教育部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在精神方面和经济方面独立,帮助他们独立的面对社会才是解决不上学问题的最终目标。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日本中小学生不登校问题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根本。在日本,随着不登校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不登校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十分棘手和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它同日本学生的学历低下问题、班级崩溃和欺辱思想一同构成了当今日本教育上的顽疾,影响着日本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登校类型不断增加并出现了交叉类型。日本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不登校问题极其重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日本“不登校”研究对我国城市辍学研究的启示
辍学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病理现象之一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尤其是城市地区出现由非经济原因引起的辍学现象。日本自20世纪年代50开始就出现此类现象并已形成较系统的学生“不登校”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对日本的不登校研究和我国的城市辍学研究做了比较和分析,并从概念、理论、实践和理念四个角度,探讨了日本“不登校”研究对我国城市辍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国内关于学校恐惧症的研究
我国医学界的一些学者也对学校恐惧症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根据我国现有教育问题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创建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武丽杰(2006)针对学校恐怖症的心理成因与防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4岁中小学生。它是指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患有此类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对上学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并可能伴有躯体及植物神经症状等。
钱昀 施慎逊 杜亚松(2005)在学校恐惧症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有时将其作为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外常称这类儿童为拒绝上学儿童。近年来,由于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而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作为情绪障碍的特殊形式学校恐惧症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李曼(2011)在学校恐惧症的成因、表现与矫治方面发表言论指出:正学校恐惧症(schoolphobia)指由于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害怕学校和教师的相关情境,并且伴有相关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症状。儿童和青少年是学校恐惧症的多发人群。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校恐惧症定义为由于某种内因或外因而对学校产生恐惧、厌恶心理,进而对学习产生不感兴趣的心理以及伴随相应的拒绝上学。
赵庆(2011)在学校恐怖症的研究现状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方面通过从学校恐怖症的概念界定,对学校恐怖症遗传、气质、神经学因素、分离性焦虑等相关病因学因素的分析,系统探讨学校恐怖症的行为表现和诱因,在目前学校恐怖症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