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背景、意义
说到日本,日本文化,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白云笼罩的富士山,娇美的樱花,身佩大刀,勇于切腹的武士。日本文化给人的印象或许正如这些事物所象征的,一边是美丽和柔弱,一边是尚武和残暴。在日本有句很美丽的话: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而武士道又是一直支持日本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之一。将樱花和武士相提并论,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崇尚忠诚死亡”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别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在基督教的定义中,“自杀是罪恶”,所以很少会有人选择自杀,因为得不到原谅。但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情结。日本的自杀率也是全球最高的。在日本人心中,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所以日本人的葬礼永远是最简洁的。
《入殓师》这部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本篇论文就想通过《入殓师》这部电影来了解日本的葬礼文化、以及电影中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具体了解日本认为死亡是纯洁而又神圣的,他们对于自杀格外的宽容,以及他们面对死亡的坦然。并由此了解日本人现在的生死观。一个国家的生死观,可以说这个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的体现。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得了解、理解这一个国家及其文化。每个国家都有着其特殊的文化特点,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文化的碰撞。通过了解这个国家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以前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关于日本葬礼的研究
佛教的守灵和基督教、新教的入殓仪式一样,都是在死者下葬之前,有家人、亲戚、朋友等与死者关系密切的人通宵守在灵柩前。祭坛则委托葬礼公司代为装饰,他们经验丰富,因此只有告知“依某某仪式”操办,他们就会按照指定的方式代办事宜直到结束,这便是日本葬礼公司的特色。依照惯例,接着要请僧侣来诵经,并替死者取戒名(人死后的名字)。其后,吊唁者上香,食用简单的酒食,以示缅怀故人。从前都是让遗体平躺即行守灵,然后才入殓。但最近基于卫生的考虑,改成了在守灵之前便行入殓。
一般而言,吊唁死者的葬礼与向死者做最后告别的告别式是连着举行的,但有时候仅由遗族或近亲举行葬礼,一般吊唁者只参加告别式。若因公葬而无法马上举行葬礼时,也有的在死后二三日之内,先由近亲举行密葬,日后再举行正式的葬礼与告别式。不同于基督教的鲜花,佛教仪式是在祭坛上合掌、烧香,以向死者告别。告别式结束之后,便前往火葬场进行火葬。完成捡骨后,遗族便将骨灰迎回家中,次日才进行埋葬。若墓地尚未正式决定或因地点遥远无法立即前往时,也可先将骨灰暂置于寺院的骨灰堂,日后再行埋葬。
(二)关于日本生死观的研究
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提到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40%的日本人相信有来世,54%相信死者有灵魂存在,64.6%认为生和死的世界轮回相通。立川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是不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世轮回相通的。”“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也是日本独有的。所谓生死,不是将生与死截然分开,而是认为有生到死、由生到死是延续相关的,并不认为生与死之间是完全隔断的”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讲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电影《入殓师》以主人公小林找工作为线索,描写具体介绍了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一个个死亡后的故事。电影整体节奏缓慢、色彩沉静,内容却不沉重电影中的入殓仪式神圣而令人肃然起敬,而一个个不同的小故事,不禁让人思考日本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本文从葬礼的流程、电影中体现出来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死亡是纯洁神圣的、对自杀的极度的宽容、以及面对死亡的坦然等角度入手,对日本的生死观进行研究、阐释。更加清楚地感受日本文化的独特的魅力。
本文先介绍《入殓师》这一整部电影的主要内容,然后具体阐述从电影中概括出来极具日本特色的三大生死观,即日本人认为死亡是纯粹又神圣的、对于自杀特别的宽容以及面对死亡的淡然。《入殓师》这部电影中前前后后出现了八次入殓的场景,每一幕都是安静而又肃穆,让整个葬礼都十分的神圣。本文会具体日本整个葬礼的形式和流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以及有特点的就是通夜和告别会,所以本文会具体阐述日本葬礼中这重要又特别的两大部分。最后本文将在结论中阐述当今社会日本的实际情况即当代日本人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