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歌舞伎的历史和发展
歌舞伎起源于江户时代初期,巫女阿国是歌舞伎的始祖。起初歌舞伎是一种在能乐的舞台上演出的念佛舞蹈。因为阿国的表演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因此引起当时卖艺女子的争相效仿,因而出现了女歌舞伎(或作歌舞妓)。现在的日本和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发展的问题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问题。共通的问题是: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
日本评论家指出,改革歌舞伎,不仅要保存其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剧,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这必然会出现新流派的歌舞伎。
歌舞伎与能、人形净琉璃(“文乐”)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国剧。能起源于14世纪,原本是寺院里敬神及祈祷农作物丰收的舞蹈。现留存的能大约有240种,大多以佛教思想作为背景而存在。代表作有《原氏物语》、《伊氏物语》等。
狂言是与“能”一起自14世纪发展起来并流传至今的歌舞剧。“能”以严肃的题材为主,“狂言”则是以搞笑为中心、滑稽的故事情节为其特色。
在语言上“能”使用的是出自日本及中国古典的语言,而“狂言”使用的则是口语,多接近于现代的日语口语。保留下来的作品大概有300种,其中有200余种仍在上演。
日本歌舞伎曾多次到中国访问演出。在日本歌舞伎是最受欢迎的戏剧,现在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一直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的美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
(二)京剧的历史和发展
清初,昆曲逐渐衰落,京剧取代昆曲登上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凭借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噪音,委婉的唱腔以及细腻的做工,表演了一出《滚楼》,立即轰动京城。魏长生所在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从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入秦腔班。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清朝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并将魏长生逐出京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昆曲、京腔而形成了京剧。1883年至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1917年以来,京剧涌现大量优秀演员,呈现出一片流派纷呈的繁盛景象,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由于雅文化传统的衰弱,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歌舞伎与京剧有着非常多的历史渊源。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点,当然也存在双方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来达到了解两国交流和发展,对弘扬两国的民资文化具有推动作用。
比较的意义在于了解它方的特点同时更进一步的认识自己。具有民族性的,也是具有国际性的标志。在当今中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总形势下,如何掌握接轨的方式,接好与国际交流之轨,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走向世界,是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歌舞伎作为日本的传统戏剧,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和对传统技艺的承继方式,以及对海外传播的手段等诸方面都能给我们带来若干借鉴和思考。同时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也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题材。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歌舞伎是日本的传统戏。日本的歌舞伎经过几百年的改革和发展,也形成了它所独有的具有日本式戏剧的文化内涵。这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冲动。而京剧,众所周知,京剧是最能代表中国历史的戏剧。京剧经过两百年的改制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它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代表性,京剧,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历史的代表戏剧。本文首先介绍了歌舞伎的基本情况,接着就京剧进行了仔细的说明。最后通过两者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交流发展的差异。结尾处,再一次对戏剧所包涵的历史性,物质性及精神性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观点。